2016年11月20日晚7点,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郑祥民教授应邀来到我校,在八号楼8410教室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搭建野外实践教学共享平台 ,探索地理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太阳集团5493con副院长黄建武教授主持,罗静院长、系主任张海林老师、揭毅老师,以及王宏志教授、陶建斌副教授、袁绪英老师、伍铁牛老师、李溪然老师和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加,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图1)讲座现场
郑祥民教授开宗明义,针对大学新生简明扼要又不失生动地介绍了地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郑教授指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传统基础学科,近年来社会对地理学人才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并列举开发火警119系统等实例,说明地理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郑祥民教授首先说明地理学研究博大精深,跨区域野外实践有助于全面充分地理解和开展地理学。随后郑教授介绍了地理学理科人才基地的缘起,以及历届跨区域野外联合实习的主要教学内容、路线和规模。郑祥民教授介绍说,跨区域野外联合实习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高起点、高强度、高综合”,目前已成为国家基金委和各大高校都认同的一种培养模式;实习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支持,也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师生参与到实习中,实习跨越区域大、难度高、内容丰富,为地理学优秀人才培养建立了一个良好平台。

(图2)郑祥民教授讲座
在互动环节,来自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纷纷踊跃发言提问,从专业研究内容、项目应用与跨区域野外实践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向郑教授提问,并表达出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野外实践中的意愿。郑祥民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认真耐心地解答。

(图3)郑祥民教授回答同学提问

(图4)郑祥民教授回答同学提问
最后,全体师生用热烈的掌声对郑祥民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郑祥民教授简介:郑祥民,男, 1959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理科基础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主任,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地质地貌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郑祥民教授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曾赴加拿大Victoria大学留学学习。曾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和首届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等荣誉称号;领衔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和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励。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沉积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先后承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基金项目、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等30多项;出版《中国东部及海域风尘沉积与环境》等5 部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0 多篇。提出和系统论证了长江三角洲、东海岛屿和陆架海区在第四纪末次冰期普遍存在风尘黄土的沉积地质事件,并建立了新的沉积模式和理论体系;在三角洲和湖泊第四纪环境演变、城市河流底泥污染和长江口滩地重金属污染等方面做出了研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