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琳 翟润东)应我校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湖北省环保厅副厅长周歆昕研究员于11月8日下午在我校8112教室做了题为《湖北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教授主持,敖荣军副教授、张涛老师及50多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参加。

周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湖北省的环境特征,提出“水好、气差”是湖北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水好”表现在我省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的河流占84.2%,湖泊和水库达到74.2%,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64.5%的水平,并且重点城市水源地的水质良好。但与此同时,我省水质也存在不足之处。周研究员提到,我省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的河流比重低于长江流域89.42%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省河流水质相比前些年份有所下降,而劣Ⅴ类水质的水资源比重有所上升。
我省的“气差”主要指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周研究员指出,在全国338个地级市中,有73个达到二级标准,但我省城市均未达标。此外,我国PM2.5的平均水平为50μg/m3,而我省达到了65μg/m3。我国的PM10平均水平为87μg/m3,而我省为102μg/m3。近年来,我省的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在2016年上半年的空气质量报告中,空气达到优良的天数比以前有所增加,上升了12%,PM2.5、PM10分别下降了17.5%和20.3%。
周研究员随后介绍了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仪器使用不规范、检测方法不正确、测定方式不标准、数据造假等问题,并以河流取样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西安市长安区数据造假等事件进行例证。
此外,周研究员介绍了在保护环境时应避免的几个误区,首先要防止“花招”,避免没有经过全面分析的盲目行动,如将废物排放已经达到国家标准的企业的排污标准再次提高,但对那些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则缺乏管理和监督。其次,应该防止“虚招”,避免没有实际作用的行为。再次,周研究员认为要防止“损招”,即在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将一些技术盲目推进,使得其他更好的技术没有市场。

最后,周研究员对湖北省面临的环境监测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包括改进监测方法、增加监测站的数量、培育良好的环境监测市场以及加强数据监测监督等。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于湖北省的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同学们知识的拓展、环境教育的推广以及环境意识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