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随后我们坐车去了坐落在西陵峡旅游风景区的白马洞,白马洞原来是一个天然溶洞景区,洞外洞内仅一步之隔竟有两番光景,洞外夏日炎炎,洞内犹如有一个天然空调,让人舒适无比!走在白马洞中,五颜六色的灯光将原本黑暗的洞穴装点得精致而迷人。洞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白马匿踪”了,只见一些钟乳石组成了白马的样子,细细看,马头,马尾都别有一番韵味!联想到之前去过的桂林银子岩,不免拿之与白马洞相比较,白马洞是大自然给予宜昌的馈赠,希望它能更好地打造旅游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马洞,了解宜昌!出了白马洞,映入眼帘的是壮美的长江,吹着江风,听着远处传来的若有若无的歌声,心情舒畅,一扫疲劳!
唐计萍
(二)
证据是“眼见为实”的基础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生,就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
今天在莲沱进行野外考察实习,揭毅老师让我们判断花岗岩和其上的沉积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我们根据老师给的提醒,沿路寻找所有能够证实我们猜想的证据,一路分析该地出露的岩层,并以此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老师经常说,我们不能以人类的时间观念来看待地质地貌现象,而应把地质地貌现象放到地质历史长河中,地质地貌现象演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由山下走到山上,一路上看到砾岩的变化:界面处为砖红色砾岩——不含砾的砂岩——灰绿色的砾,岩石的变化也暗含着地质地貌现象的变化,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对这个地区的地质历史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些都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更加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今天的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忱,让大家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黄乐
(三)
游历了三峡,进入了深山邓村,欣赏了白马洞,这三天的实习生活很充实,很丰富。不仅如此,今天院长和其他老师的到来也使得我们深受感动,我们更加有了好好实习的的信心和决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我心目中,三峡是宏伟壮观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建筑史上伟大的一项工程。在亲眼见过它之后,我对它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它不单单是一座水坝,更像是一个勇猛的卫士,挡住“千军万马”的袭扰,蚕食和冲击,用自己宽阔的肩膀为长江下游的无数人带来了安静和祥和,免受洪水猛兽的危害。近距离观察三峡,突然觉得那里是一座水泥做的大坝,而是一个拥有温度,有感情的“人”,会觉得亲切,温暖,说不出来是为什么,但是这种感觉一直萦绕着我,久久不能散去,我想,这就是人和建筑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吧。
去了邓村,见识到了山水人家,依山傍水,空气清新,茶树满园,好一幅乡村画卷。在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邓村,也揭开了邓村地貌神秘的面纱:球状分化,花岗岩岩石的分辨,其结构和构造的区别,土壤剖面,侵蚀严重的原因等等。听了老师的一番讲解,脑海中的疑问都随之化解了,不仅对邓村的了解加深了,更增加的是对地理的热爱。
白马洞,相传是白龙马在此藏身,故名白马洞。远远望去,一匹纯白色的“马”跃然出现在溶洞顶部,卧蹄而栖,马尾低垂,马首向着进入到其藏身之地的人们,像是在诉说着什么。马嘴上的缰绳清晰可辨,马耳竖立,似乎在倾听远方的战马嘶鸣声,随时准备着泵副战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奇妙的白马,这悠长的溶洞,游历过白马洞的人们都在津津有味地品着白马洞的传说,而我们,更在乎的是它的历史,还有它的未来。
日历又翻过去了三页,历史的车轮仍然前进不止。我感叹时间荏苒,光阴不再,但也庆幸时光沉淀下了这美轮美奂的鬼斧神工,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的财富,我们有义务去保护,让其在地球上的存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唐旭国
(四)
以白马洞看宜昌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白马洞也无非是这样。
今天的路线中最亮眼的莫过于白马洞。因为事先就得知了白马洞因为自然条件优越,里面有很多石钟乳发育,所以在来之前我们都在心中畅想了溶洞中的那番风景,尤其是白马洞得名的白马。
然而来到景区后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走过一段山路后就下到了景区内部。迎面来的是所谓的土家文化和巴蜀人家。然而应该是旅游淡季的缘故,只有那种干巴巴的房子树在那里。可以想见即使是旅游的旺季也只是敷衍了事。
然后就是期待已久的白马洞。
从步行入口进入以后,长段的都是人工开凿的道路。进入溶洞内部以后,分布有很多石钟乳,让人激动了一会儿。然而不久就有人发现很多石笋、石钟乳是后来粘上去的。而且地面上有铺设好了道路,失去了很多游玩的乐趣。还好最后与几位同学一起在溶洞里测完了需要的数据,也算是不虚此行。
一直以来都觉得很多地方认为可以用旅游业发展当地的经济。这一思路在我看来,是很错误的。旅游业的确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前提是当地在有很好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要有着比较强的经济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只能面对着差劲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景区规划与维护。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着实体经济的繁荣,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如果一个地方过分的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如房地产、旅游业等产业中就会形成资源的浪费,制约到未来的发展。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存在的。
哪里也无非是这样。
时间过去了一多半了,越来越适应这实习的节奏。累不怕,就怕没法学到书本上无法获取的经验。
冯树楠
(五)
在白马洞景区,大家在导游的指引下,或坐船,或步行,先后来到溶洞。白马洞,全长1900米,洞口位于山腰的崖壁之上。奇的是一股清流从洞中流出,在洞口门外集成一小泊。游人乘舟一叶,荡入洞中,初入时,洞狭窄,越行越见开阔,舟行200米后,水尽岸现。步行洞中,入之愈深,见之愈奇。洞体分5层,重重叠叠,交错延伸,穹顶溶石变幻千姿百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层主洞尾部陡壁上,有一组雪白的巨大钟乳石贴壁而挂,它银鬃高耸,四蹄欲奔,恰似一匹“白马”。传说它就是助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白龙马。白马洞故此得名。进洞后,感觉清凉不少,越往洞内,岩石表面开始有水滴,我们也能清楚听到水声,“滴水观音”处有置一个大水缸,接住了洞顶滴下来的水。走在洞中,洞内安置的不同颜色的灯把上方的钟乳石照映出瑰丽多彩的颜色,其间,我们还遇到了蝙蝠,体型不小。各组的同学用罗盘测量方位,用尺子测算距离,一路走来,最后大家从洞口出去,回到了停车的地方,这一天的实习也结束了。
杨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