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丽媛)本周二和周三听了吴老师高一10班和高一5班《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班的课堂效果完全不同,10班课堂氛围沉闷;5班积极活跃。下面的是高一5班的听课记录。
课堂导入部分:由于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地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有个别同学基础还是很好的;大部分同学的初中地理的基础比较差,所以课堂开始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补充经纬网的知识。

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惑,感受到了高一5班同学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课堂提出的疑问如下:
1.在老师讲完经纬度后,学生马上提问:我们现在在哪里?中国在哪里?
2.在讲地球自转时,学生又在提问:老师,地球为什么是斜的呀?可以把它弄直吗?谁把它弄歪的?
(这个提问怎么回答比较好呢?)
3.老师,地球斜多少度呀?
(原来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这个黄赤交角,下节课内容会提到哦~)
4.老师讲到线速度和角速度时,没有介绍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又在提问:老师,角速度是怎么规定的?
(下课后采访了几位同学,发现学生对于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定义全然不知,尤其是角速度和线速度怎么得来的,学生不能理解)
5.在介绍近日点、远日点的运动速度快慢时,老师把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图画到黑板上,但是老师讲解不详细,没有说这是开普勒第二定律,也没有怎么去解释。学生又在提问,老师,这个图是什么呀?
6.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旁边的一个学生又在问我:老师,这条线(下面椭圆中竖着的那条线)是代表什么呀?
(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条线就是通过椭圆的圆心,太阳是椭圆的一个焦点,所以所有通过椭圆圆心的直线都能把椭圆平分成两部分。但是在学生没有问我这个问题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条线是通过椭圆圆心的圆;但是这部分这知识是高二数学的内容,不知道学生能不能理解;其实这条线就把地球公转的一年分成下半年和冬半年啦~)

在图中角速度:57′/d,学生又在提问老师d是什么意思呀?
7.在讲近日点远日点的时候,又有同学在问问题:远日点太阳直射的时间长还是近日点太阳直射的时间长?
(这正好是我们经常想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近日点离太阳近,而地球上气温反而低,远日点离太阳远,气温反而高?近日点(1月初)地球离太阳近,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半球多,因此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气温较低。而远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远,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是夏半年,气温较高。)
8.在听课的过程中,又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太阳有轴吗?
(其实地球也没有这啦,地轴只是一条假想的轴,那这是我也问自己那太阳也在自转吗?
于是百度了下:1610年伽利略研究太阳黑子时发现,认为黑子的一些规则运动是太阳自转的结果。太阳存在自转,可以从黑子以及日面上的其他活动客体,如日珥、暗条和谱斑等在日面上的移动,或从太阳东西边缘光谱线的多普勒效应来证实。太阳自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在日面纬度不同处,自转角速度不同,在太阳赤道,自转最快,纬度越高,自转越慢,这说明太阳存在着较差自转的现象。)
老师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讲课声音有点小;
2.学生在课堂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一个课堂学生有很多疑惑,总结原因有两大条:
1.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这种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要多鼓励)
2.讲课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备课
在实习的刚开始,我们问指导老师,如果您教相同的两个班,是不是有一个班我们就不用去听课了,老师说:我的课每节都是不同的。今天听了课果真如此,老师的讲课方法、内容差不多,但是不同课堂的学生的反应与学习效果完全不同,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性。课堂永远是存在缺陷性的,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中才能有提高,学生的提问和疑惑同样也在帮助老师成长。感谢今天高一5班的地理课,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反思与疑惑。很多时候学生是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