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神农架林区】实习目的:近距离观察神农架金丝猴与独特的板壁岩,进一步加深对神农架动植物及地质地貌的了解。
2017年8月18日上午,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六名同学和湖北省其他七所高校的老师、同学们乘车来到了本次湖北省高校野外联合实习的第三站——神农架林区。神农架林区是中国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重要的观测地。其最早可观测的地质层可追溯到寒武纪时期。除此之外,神农架拥有3684种植物和591种动物,植物种类占全国植物种类的百分之十五,物种丰富。
在如此丰富的物种中,最具标志性的动物便是金丝猴。本着尽可能全面认识神农架金丝猴的目的,我们一行人前往了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在那里我们与金丝猴有了近距离接触,对金丝猴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了解。据老师介绍——神农架的金丝猴是川金丝猴的变种,有着和川金丝猴不同的习性和繁殖习惯。而且金丝猴的居住地是随着气候和居住地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金丝猴居住地的变化,我们可以观察出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地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乘车到了板壁岩景区。在对板壁岩区域进行考察时,我们见到了很多典型的板壁岩,由雨水溶蚀形成,或由断裂形成。这些板壁岩造型独特美丽,引游人驻足观赏。它们除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通过观察沿途独特的板壁岩风景和展牌介绍,我们大致了解到——其中深灰色的岩石叫白云岩,大约形成于十二亿年前的海洋中、其中的叠层石是由岩层中的生物沉积构造而成,是当时的海洋生物——蓝藻的遗迹。“板壁岩”其名的由来是因为白云岩被断层或节理切割之后如墙似壁,故名“板壁岩”。它也是神农架特有的喀斯特地貌。
【第四站: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实习目的:了解神农架大九湖基本地理概念及湿地生态系统,了解大九湖现存问题。
8月19日上午,即湖北省地理院校野外联合考察实习的第四天,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了第四站——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中,老师为我们悉心讲解了大九湖的地理位置、植被类型和形成原理,为接下来实地观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老师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了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位于湖北西北端大巴山脉东麓的神农架西南边陲,坐落于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上,平均海拔1730米,属于典型的亚高山沼泽型湿地气候。大九湖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山环绕,中央为冰川谷地,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了平坦的湖状盆地。由于整个盆地地势低洼,没有外流河溪,排水不良,大部分地表有季节性滞水,进而形成了湿地。其地貌类型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冰川地貌。

老师格外强调了大九湖现存的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由于人工堤坝的修建导致了原本的活水变成了死水,进而产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目前学者们正在考虑的。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等。其中泥炭是涵养水源的重要资源,被视为“固体水库”,可以避免和减小温度和湿度的骤变和变幅,对气候有调节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景区也加大了对于大九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在这两天的实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见识了神农架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并验证了课本中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而且板壁岩的特殊性让我们对喀斯特地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者,我们也观察到大九湖独特的亚高山植被,加深了我们对植被在山地上垂直分布状况的理解,认识到了人类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本次湖北省地理院校野外实习给我们带来了书本不能给予的更真实的体验、更仔细的知识、更深刻的印象,收获颇多。